三 深圳人的故事
1998年,深圳市的城市規劃、土地管理部門決定將城市的14塊公共空間改造成街心花園。戚楊建筑與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承擔了其中園嶺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的規劃和設計工作,于是引出了深圳人的故事。
在這個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戚楊公司認為,過去的城市規劃和設計通常都是規劃師和設計師塞給社區居民什么,他們就要什么,這一次,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口號:“讓社區的居民告訴我們做什么”?他們設計了詳細的調查問卷,征求了近百名社區居民意見,后來決定在這個地方做一組平民的雕塑,他們與深圳雕塑院的藝術家合作,進行商討,取得了高度的共識,經過不斷深入的討論,方案越來越細致和完備,當這個叫《深圳人的一天》的設計方案在深圳城市規劃展示廳與市民見面的時候,得到了市民的肯定。
在實施方案的時候,設計師和雕塑家選定了1999年11月29日,和過去總是挑選“黃道吉日”不一樣,這是隨意挑選出來的普通的一天,在這一天,由記者,設計師和雕塑家所組成的幾個尋訪小組,遵循陌生化、隨機性的原則,分別尋找18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不同層面的普通人,例如,清潔工、退休老人、教師、服務員、外來求職者、工人、政府公務員等。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這個尋找的過程既是公共藝術活動的一個部分,也是一個社會學的調查,它可以測試出公眾對于雕塑的態度,特別是,當雕塑的主人公由過去的英雄、名人變為普通市民,變為他們本人的時候,他們對此的態度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尋訪的活動是成功的,在尋訪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小故事,這些故事的背景都和這個特定的時代,和每個人的不同的生活狀態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正是活動的策劃人的目的,他們正是希望以十分真實的態度,反映出這個時代生活的原生態。讓雕塑象化石一樣,真實地保留住歷史的一個片斷。在征得這18個人同意的前提下,他們的真實姓名、籍貫,和工作單位都將鐫刻在各自的塑像旁邊。
在人物的塑造上,他們提出將“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的口號,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說法,它的意思是,要求雕塑家不要象過去一樣,只是將模特作為自己的工具,利用他們來表現自己的觀念、技巧和手法;現在要求雕塑家最大限度地尊重模特,以最忠實的方式,將人物原樣翻制出來。
除了18尊與真人等大的青銅塑像外,人物的背景墻上,還雕刻有“數字的深圳”等有關資料,這一天城市生活的有關資料,如蔬菜價格、股市行情、天氣預報、空氣質量、電影預告等所能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都將盡可能的反映上去。同時,背景墻還有音響系統,它將這一天的電臺廣播錄音在現場滾動播放。
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深圳人的故事。在中國,深圳是一個新的移民城市,這個城市缺乏歷史,缺乏故事,城市的規劃者、建設者和雕塑家希望面向市民,留下有關這個城市生活的故事和記憶。這些故事在今天看起來也許是極其普通的,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將會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在今天的深圳,除《深圳人的一天》外,還出現了其他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例如在深圳著名的旅游區華僑城的《都市風景線》,也受到了深圳市民和外來游客的歡迎。
可以作為此時期城市視覺背景的,還有在深圳街頭出現了非常著名的另一種“牛”,《家園》,這件作品獲的全國城市雕塑的優秀作品獎,它和《開荒牛》、《蓋世金牛》一起,無意中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城市文化故事。
一批國外雕塑名家的作品也在這個時候進入深圳。
深圳城市雕塑,表達了藝術家對于城市、文化、生存和居住的環境的思考,也是城市和雕塑相互對話,相互選擇。“獅子”、“牛”、“深圳人”代表了不同歷史意味的空間意象,它們作為城市的表征和符號,指向了這個城市的內心深處。通過這些雕塑閱讀城市,也許是我們把握城市心路歷程的一個獨特的角度。